青年暑期实践,“从来不是为了植树而植树”

2021-09-02

1610645825182714.png


图片

前言

       长达一个半小时的线上访谈,多达一万五千字的记录,北京科技大学种树植心暑期实践团有幸采访了阿拉善锁边生态基地的创始人吴向荣老师和造林负责人王小明老师。屏幕那边的他们对过去18年的植树经历侃侃而谈,和蔼可亲地回答着我们提出的问题。他们不时望向窗外、起身去窗边踱步,期盼着天气预报中的雨水可以如约而至……

图片

【全文共计2846字,阅读预计4分钟】

希望

坚守


01

驼铃声下的坚定

     贝多芬轻敲着莱茵河边的故事,吕思清构想着维也纳的童话,钟子期勾勒着高山流水,一位植树人听着最美的绝唱,甘愿走向那片“海市蜃楼”。 

图片
吴老师最初的家就在腾格里沙漠最东边,离贺兰山最近的一个区域,那里还有两个大规模的井灌区形成的将近20公里缺口,狂风呼啸,黄沙侵袭,当初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把这个流动沙丘堵住,防止沙漠向贺兰山的荒漠草原扩张和侵袭。转眼间再返乡,是2003年日本留学归来以后。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基地前后变化对比图

     现在是2021年,锁边带建成二十多公里、造林面积约8万亩、植树超1000万棵,这一干就是十几年。这些年里,有一段时间是荒凉——

      于自己,也曾厌烦。21世纪初时流行穿西装皮鞋,但在沙漠工作就得一切从简,三天两头便需要换洗衣服,再加上春种时节在荒漠地里一待就是多半个月,皮肤黝黑已成了常态,说是厌烦这样的自己也逐渐接纳了这样的自己

      于妻女,也曾不解。家庭的分离,妻子不解,种树的工作,小女不解。与家庭相隔东海的他很少能照顾到女儿,年幼的女儿甚至一直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做什么的,觉得种树不能算是工作,这种不理解一直持续着。

      于一同植树的人,也曾迷茫。最初和志愿者一同来到沙漠,参加植树活动,迷茫自己是否能做出一些贡献,迷茫种树是否能有成效。

      不知过了多久,或许是时间给出了回答,吴老师内心的裂缝中出现了一片花海。

雨天后的樱花

      我们透过吴老师的朋友圈看到了基地的变化,问及他来这里种树的初心,说是阿拉善是自己的家乡。这乡音,总在催促着他回家。如今爱他的妻女常来基地一同植树,全国各地的志愿者源源不断,各路明星捐赠的公益林也成为基地的风景线……不同频率下,这片沙漠里的人都好似听到大漠深处的驼铃声,婉转动听,舒平了荒芜带给他们的眉头紧锁,沉沉睡去,做着同一个治沙梦……


//   

梦里,霓虹斑斓未灭

却不待人思就忆

人流不息,不知路归何方

抬眼望,繁星,大漠

心思量,亲人,家乡

问经去可怅,只听,归根,无悔

驼铃轻晃

忽见大漠苍苍

又忽见茵茵绿草

//

.

02

食物链背后的生态修复

      一次次虫害过后,沙拐枣花从开放到枯萎;一次药物使用、一次捕杀,都成为了脆弱沙地的致命打击;原来修复生态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题记

图片

【上】种植于沙漠的旱柳

      当飞播技术开始在沙漠上空应用,当无水灌溉技术从设想到变现,技术发展的同时,新的阻力也一直在出现——动物。

     沙漠植树最开始经历的是大规模虫害,昆虫以沙生植物沙拐枣的种子为食,导致基地工作人员无法采果。起初大规模地喷洒农药杀死了很多昆虫,但牧民家的农作物也因农药变得萎靡。这种治标不治本的措施迅速被禁止。

    “生态平衡是一个不断自我修复的过程,当树木变多时,害虫的数量呈指数型增长是必然的,而害虫的天敌等其他动物的增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如何在害虫增多而天敌还没出现的这两年里保护植物免受侵害显得尤为重要。”

    “完全人工林”里的沙鼠没有天敌所以发生了鼠害,解决措施是每年在人工林中适当放牧,既方便牧民,人工林又因牛、羊、骆驼的踩踏而让鼠类不再“一家独大”,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得以延长,最终达到动态平衡

图片
图片
图片

【上】牧民家的羊羔


图片

【上】正在吃花棒的牛群


      此外还有兔害,野兔往往以树皮为食,啃伤幼树的树干甚至将幼树连根拔起,影响树木生长。与此同时,野兔还是国家规定的“三有”野生动物,禁止私自捕捉。“等熬过这段‘兔害暴涨而天敌未涨’的艰难时光,等狐狸、老鹰或者是狼等野兔的天敌数量增加,等生态系统达到动态平衡,等树木经过三四年长为野兔咬不伤的大树,我们的坚持也就有了意义。”

图片

【上】截自吴老师的朋友圈

      “生态系统不是非黑即白的,不能说想要树木生长就不允许影响树木生长的因素存在,只有当利于树木生长的因素和不利于树木生长的因素达到平衡,才能算是一个健康的、富有生机的生态系统我们应当相信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熬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生态系统开始自我调节的这段时间。大规模人为干扰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方都不可取。”吴老师如是说。

图片

【上】阿拉善腾格里沙漠天鹅湖

//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地见牛羊。

    这里有花棒

    这里有小湖泊

    这里一望无际

    早已今非昔比

//

03

资金向来是发展的掣肘

      烈日高挂,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水浒》里面描绘的“农夫心里如汤煮”便是如此了,访谈过程中,吴老师和王老师谈起那些苗木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但也一次次提及今天天气预报说会下雨,人在屋里坐,心里忧虑的是屋外的苗木能否禁受得住烈日的摧蚀。所谓“心忧苗木愿降霖” ,那些树木就是他们辛苦抚育的孩子。

      当我们的父母半开玩笑感慨抚养孩子的巨大代价时,植树治沙人真真切切感受到的是资金对于抚育沙漠上那些如同亲骨肉的树木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情。从苗木的培育、机械播种灌溉、雇工种植,这些无不需要金钱的支撑。古语有云: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如今孔方兄也成了治沙人追逐绿色海洋的一大难题。

图片

【上】为发展产业引进种植的葡萄


     种树的模式(挖坑、种树、浇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沿用至今;基因技术看似为育种提供了新的可能、但是做这方面的专家人员少之又少;机械化自动化技术探索道路十分漫长;林业生态领域的社会关注度仍需提高;疫情爆发之后一切活动受到限制,企业的探访和捐赠也因此无缘;连续的大风和高温给树苗带来劫难……   

     他们期盼着,如果有技术可以改善这一切,如果有资金可以购买更多机器辅助种植,那么很多设想便可以开始落实,很多可能性也会变成现实,金钱好像真的成为了他们实现梦想的掣肘。而这,又怎么会是梦的终点呢?

      自2015年起,阿拉善盟的治沙人逐渐被大众所知,作为民间公益组织起来的他们与高校合作、运用自媒体平台进行环境事业的宣传教育,随之而来的,是来自远方100多万人的募捐资助,是防沙治沙和生态修复效率的显著增长,是锁边事业的可持续,是他们治沙热情的不断高涨,也是社会各方力量对植树造林的支持与行动!

图片

【上】明星捐赠的公益林


      种树治沙人将希望寄托在我们这些新时代的青年身上,希望我们勇敢地肩负起这样的重任,关注环境和生态变化而我们,也将不辜负前辈的殷殷期望!


携手共进,这是每一个中国人拥有的精神格言。

//

贺兰山的花,因他们而开

山后的人们,为他们赞歌

当鸣笛转为冲锋号角

你会不会和我们一样

以一名地球公民的身份

守护这片我们共同的家园



夕阳西下

落日的余晖好像再在给他们加冕

这是上天唱响了对于他们数十年如一日

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的赞歌

//






图片

END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